A-A+

十二经络,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

足太阴脾经:脾经穴位隐白(井),大都(荥),太白(输、原),公孙(络),商丘(经),三阴交(足三阴之会),漏谷,地机(郄),阴陵泉(合),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中府(肺经),期门(肝经),日月(胆经),下脘,关元,中极(任脉)。

巳时(9-11:00):血气流注于脾脏,“巳时脾经旺,造血身体壮” 脾将食物精华提取,有利于造血,故有脾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一说。

腧穴主治特点: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敲打脾经法

足太阴脾经的循行部位起于足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进入腹部,属脾、络胃。敲打脾经的正确方向,自隐白穴起,沿脾经向上按摩,可以取架腿法的坐姿进行,也就是将一条腿的脚踝压在另一条大腿上,盘成“4”字,这个坐姿可以将脾经暴露出来,利于按摩。

1. 敲打脾经

拍打时,手握空拳,用掌指关节端由上至下一路拍下来,力度适中,大腿部位可稍用力。两条腿都要敲,每侧10分钟为宜,最佳敲打时间是上午9:00-11:00,即气血流注脾经之时。

2. 推摩脾经

用大拇指沿敲打路线慢慢向上推,遇到比较酸痛或感到不畅快的结节部位,多揉揉。推3-5分钟之后,再用手掌根部敲打路线轻缓向上揉压。最后,两只手掌面(手指相对)从两大腿根部,缓缓经腹部向胸口推动。

脾经上,对调理脾胃功能有帮助的穴位如下所示:太白:为脾经之原穴,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太白有助于调节血糖。健脾补脾,对于睡觉流口水(脾不摄津)、齿痕舌、腹胀消化不良等脾虚运化功能差的症状具有改善作用。

 

公孙:脾之大络,络即联络的意思,所以公孙是负责脾经与其他经络联络的。常按公孙穴有助于增强消化功能,改善由于胃火太旺导致的胃痛、胃胀、心烦、腹痛、失眠等问题。

三阴交:妇科第一要穴,也是长寿穴,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之焦点,可调理肝、脾、肾三经的健康问题。现代医学表明按摩三阴交可增强腹内压,对改善老年性便秘有很好的效果。

漏谷:漏谷,是谷子漏出来的意思,也就是吃下肚的东西,没能得到很好的消化,即完谷不化,营养没吸收就排出来了。按摩漏谷穴,可改善消化不良、腿肚子酸痛、小便不利、前列腺问题等。

阴陵泉:祛湿要穴,按摩可健脾利湿、调补肝肾,此外,还可改善人体湿气大引起的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如皮炎、皮疹等。

大横:腹疾要穴,每天坚持用双手食指指端同时按压大横穴100次左右,可以排除肠道内的油脂,降低血压。

足太阴脾经 十二经络,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链接 https://www.616dz.com/pijing/84.html 于2022年05月18日最后更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