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手法运用
民间手法名家所用手法不过几种或十几种,却得心应手,病人满堂;而那些自称掌握了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手法的专家,却“门前冷落鞍马稀”,个中道理,让人深思。笔者认为除去某些个人因素外,手法合理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了。这正如能熟练掌握中药药性、归经等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开出治病的好方一样。单个手法如同中药,手法的合理运用,更犹如辨证处方,处方得当才能“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而应手起效。笔者今将自己多年来积累的一点心得,再次浅述如下。
1 手法的配伍与选择
中医处方讲究“君、臣、佐、使”,手法理应如此。笔者有幸跟从几位手法名家学习,也精读了多位正骨推拿名家的著作,他们虽然未明确提出这一说法,却一直坚持运用这一原则。笔者将其归纳为主要手法、次要手法、辅助手法、基础手法等四种。主要手法是指针对主要病因或病机或症状的手法;次要方法指针对次要病因或病机或症状的手法;辅助手法是指针对主要或次要手法起辅助作用或解决主要或次要手法的副作用的手法;基础手法指针对局部或全身起放松作用的手法。对于多种疾病而言,主要手法与基础手法是必须运用的,但次要手法或辅助手法则因病种、病情而加减。各种手法的选择,则依据手法的功效及治疗郭位等因素而定。例如:肩周炎,急性期:攘、揉、按等手法为基础手法,点穴镇痛为主要手法;缓解期:肩部扳法为主要手法(可松解肩关节囊内、囊外粘连),弹拨法为次要手法(可松解肩部肌肉、肌腱粘连),攘、揉、搓、抖可放松局部肌肉故作为基础手法,而掌按法则为辅助手法(每次肩部扳法后用双掌对按肩前、肩后等以缓急止痛)。只有这样,主次分明,联带基辅,手法方致完善;刚柔并用、轻重兼颐,手法才有生机。
2 手法的操作程序与顺序
手法选择好了,配伍也恰当了,用之临床是否就一定疗效高呢?答案:未必!这还需要考虑到先用哪种手法,后用哪种手法;先治疗哪些部位,后治疗哪些部位即手法的操作程序与顺序。临床上,由于地域有别、流派不一,手法的操作程序可谓纷繁复杂、多种多样,但似乎都遵循某一个规律。笔者在研究孙树椿教授的手法经验基础上将其总结为“手法——重点手法一一手法”这个“三步法”规律。其中“手法、手法”均可采用基础手法,重点手法则采用主要手法或次要手法或辅助手法。现举例说明,如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期),笔者先采用揉、拨等基础手法放松颈及上肢部肌肉,然后用弹拨法、指切法等次要手法松解颈及上肢部肌肉痉挛及痛性结节,再采用拔伸法、颈部旋转扳法等纠正颈椎小关节移位,然后采用点按、掌按等辅助手法以通络止痛,最后运用揉、搓、拍、抖等基础手法而。如此用之于临床,颇有执繁就简、手到病除之效。至于手法的操作顺序,一般应遵循先上后下、先大后小、先患处周围后患处局部这个原则。
3 手法的治疗时间与间隔时间
临床上,笔者常常碰到一些颈肩腰腿痛患者来门诊咨询,说昨天在某处轻轻按摩一个小时,怎么晚上疼痛加重了,甚至翻身都成问题呢?其实,该患者所患疾病正处于一个急性期,尽管治疗者手法轻柔,但作用时间较长(1小时),故加重了局部水肿而致病情加重。可见,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疾病手法治疗时间越长越好。手法治疗时间的长短,应根据病人所患疾病的种类、类型、时期及患者的体质强弱等因素而定。例如:落枕,手法治疗15~20分钟即可解决问题,而中风偏瘫患者则至少需要半小时以上才有效果;同是肩周炎,急性期局部治疗时间宜短,而缓解期局部治疗时间可稍长;对于体质强壮者,可用稍重手法,时间宜短,而体弱者,轻手法,时间稍长。至于治疗时间间隔问题,同样也遵循上述规律。
综上所述,手法运用涉及到了手法配伍与选择、手法操作程序与顺序、手法治疗时间与间隔时间等多个方面,是—个很复杂的系统。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刻苦实践、仔细体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随手推拿而妙手回春之效。